2016年7月31日 星期日

秦誓

連著參加三場演講,稍作整理。先是去故宮文會堂,聽台大歷史系教授呂世浩講「秦的興亡啟示」。學生時代讀史,往往是為了應付考試,考完就丟一邊,覺得沒啥用處,但為什麼歷代帝王,卻把讀史列為必備的帝王學科呢?
其實歷史的玄機,不在於那些地名和年代,而是在於各時代領袖做的關鍵決策,或身不由己,或機關算盡,在在都是值得揣摩的案例。呂教授談吐風趣,口才便給,可能在北大受過教育的關係,說話完全沒有贅字,不會這個、那個、前面一個那、後面一個呢。字字珠璣,滔滔不絕,文會堂全場爆滿,還有很多晚到的民眾,扶老携幼,席地而坐。
說起先秦那些大國或貴族,能統治中華大地二千年,血緣固然是個因素,更重要的是,各個氏族都掌握了一部份的高端科技,庶民不得不從,才是根本原因。
秦人的祖先,善於調訓鳥獸,後來選對主子,跟著商湯討伐夏桀,子孫得以代代做商王的司機(駕馬車)得知很多政治秘辛,也確保了秦人的族群地位。
到了商朝末年,商紂王很糟糕,秦人代代受商王照顧,無法馬上抽腿,等到周武王把商給滅了,秦人也只好摸摸鼻子,集體被貶到邊陲去。秦人如何從谷底翻身,最後強大到能統一中原,關鍵君主之一,是秦穆公,嬴任好。
秦穆公的故事很長,他屢次想東征,重回中原,卻連連挫敗,所幸後來有機會,覓得幾位良相,其中「百里奚」和「蹇叔」,最為人所稱道。百里奚活到七十幾歲,第一次被人重用,從國外被禮聘到秦國,還大方將好友蹇叔也推荐給秦穆公。百里奚得到的美譽是「謀無不當,舉必有功」!
秦穆公聽從百里奚的建議,放棄東征,改向西邊擴張,一舉攻破西戎,版圖擴充好幾倍,國力大幅提升,一躍成為中原以西的大國。
但秦穆公在位第卅一年(公元前628),一時糊塗,聽信某野心將軍的慫恿,同意去突襲鄭國,其實戰略錯誤百出。老相國蹇叔看出事有奚蹺,一再勸阻,但秦穆公不聽,硬是要闖。軍隊大將中,有蹇叔的親生兒子,也有百里奚的兒子。出兵前,蹇叔哭送軍隊,又對兒子哭著預言,『秦軍必集體陣亡在殽山要塞,到時我會來殽山替你收屍』後來果如相國所料,秦軍大敗,三位大將被俘,屍首堆積如山。左傳稱此事為:蹇叔哭師。
惡耗傳回秦國,秦穆公相當自責,他下詔罪己,素服到東郊,親自迎囘三位敗將,並當場立下傳誦千古的《秦誓》。呂世浩教授認為,《秦誓》是秦國幾任賢君的意識濃縮,也是祖先留給子孫的重要精神遺產,所以當場慷慨激昂的背誦全文給我們聽(白話翻譯列在最底下):
曰:「嗟,我士,聽,無嘩。予誓告汝群言之首。古人有言曰:『民訖自若是多盤』,責人斯無難,惟受責俾如流,是惟艱哉。我心之憂,日月逾邁,若弗雲來。惟古之謀人,則曰未就予忌;惟今之謀人,姑將以為親。雖則云然,尚猶詢之黃髮,則罔所愆。
番番良士,旅力既愆,我尚有之。仡仡勇夫,射御不違,我尚不欲。惟截截善諞言,俾君子易辭,我皇多有之,昧昧我思之。如有一介臣,斷斷猗,無他技,其心休休焉,其如有容⑥。人之有技,若已有之;人之彥聖,其心好之。不啻若自其口出,是能容之。以保我子孫黎民,亦職有利哉。
人之有技,冒嫉以惡之;人之彥聖而違之,俾不達,是不能容。以不能保我子孫黎民,亦曰殆哉。 邦之杌隉,曰由一人。邦之崇懷,亦尚一人之慶
白話翻譯
穆公說:「啊!我的官員將士們,聽著,不要喧嘩!我與你們一起誓師,有幾句首要的話告訴你們。古人說,昏庸是自我放任的結果,這才會多災多難。責備別人並不難,只有受到責備還能從善如流,這才是困難的。我心裏在擔憂,隨著光陰流逝,就一切難以追回了。對於那些老舊的謀事之臣,我曾責備他們不能附和我的意志;對於現任的謀臣,我認為他們比較理解我,他們或有對的地方,但今後還是要諮詢華髮老臣,才能少犯大錯,少些遺憾。
滿頭銀髮的忠良之士,雖已失去膂壯的體力,我仍然以他們為友。雄糾糾的勇夫,射箭駕車都熟練,卻不是我所求的。只是那嘰嘰喳喳特會打小報告、吹順耳風,總想讓君子迷惑上當的奸佞之人,我提拔得太多了。在憂慮中,我開始思考,如果有一個大臣,誠實專一,沒有其他才藝,他的心善良廣大,能容納一切。別人有才能,就好像自己有;別人賢達明哲,就從心底喜歡他,而不只是口頭上讚揚,這就是能容人。既可保佑我們的子孫,老百姓也能長久享有利益。
別人有技藝,就妒嫉而詆毀他;別人賢達明哲,就阻撓冷落他,使他不能通達君上。這就是不能容人,不能用來保衛我們的子孫黎民,這十分危險啊。所以說,國家的不安,原因可能是一個人。國家的安定,也可能是因一人之善而有福。
(後記:一個戰敗的君王,肯低頭在全體將士面前認錯,千古難見!可惜,這麼重要的祖訓,四百年後的秦始皇,絲毫沒有聽進去,重用了善妒的李斯,使統一中原的秦朝,迅速滅亡)